醫師資產保全,大詩人教你這樣做,美國股市指數型ETF才是王道,手把手帶你擊退無良保險業務員

大詩人不是只會罵,解救醫師苦主請跟我這樣做

醫師資產保全,請跟我這樣做,銀行複委託或者直接開戶美國券商都可以,一樣每年投入一萬美金,連續投入二十年,讓我們看看結果會怎麼?保險業務員恐嚇的問題會不會發生?

股市波動很可怕?

股市短期波動很可怕、長期波動一點都不可怕,保險業務員是利用資訊落差恐嚇你。

以下是引用闕又上老師的書籍圖表資料:每年10分鐘,讓你的薪水變活錢,根據S&P500的資料,所以投資人可以投資相關美國股市指數型ETF,不論是VTI或者是SPY都可以。

1970~1989年,連續20年而且每年都是在最高點投入,每年投入五千元,20年底累積投入十萬元,20年底帳戶價值40萬美元左右。如果依照苦主每年投入一萬元,20年投入20萬之後帳戶價值會有80萬美金左右。


1994~2013年,連續20年而且每年都是在最高點投入,每年投入五千元,20年底累積投入十萬元,20年底帳戶價值22萬美元左右。如果依照苦主每年投入一萬元,20年投入20萬之後帳戶價值會有44萬美金左右。


對比無良業務員推薦的20年美金儲蓄險,如果依照苦主每年投入一萬元,20年投入20萬之後保單帳戶價值只有23萬美金左右。

然後無良業務員還會繼續欺負醫師數學不好(咦)?保險是確定的,股市不是確定的,其實過去一百年任意挑選連續的20年這樣執行,出來結果都是比儲蓄險好的。

海外投資要課很多稅?

無良保險業務員只會玩沒水準的數字遊戲,欺負醫師苦主不會報稅、數學不好(咦),海外"獲利"所得每年超過一百萬台幣才需要開始申報,就算以配息來說美國股市的配息率只有2%,就算整體資產增值到80萬美金、配息也才只有1.6萬美金,根本還不到需要報稅的一百萬台幣。

再來重點是獲利所得才需要報稅,所以可以檢附當初匯出的金額,收入減去支出才是獲利,總之海外所得指的是獲利,並不是總資產,請勿被不良保險業務員誤導;再來是海外所得併入基本稅額要超過670萬,才需要申報所得稅,總之稅務問題請諮詢會計師,不要再問無良保險業務員了。

美金匯率變動?

資金配置在美金儲蓄險也是要承擔美金匯率變動,使用美國指數型ETF自然也會有美金匯率變動的風險。

資金放在海外,萬一當事人有意外怎麼辦?

意外就要使用保險的原本功能來處理啊!這個時候才是保險派上用場的地方,不論是意外險或者是定期壽險,都是可以用來規避這種風險,假設海外資產投入六百萬台幣,因為所有人身故而被扣遺產稅,雖然應該有免稅額,我們假設全額被扣了40%遺產稅,那樣會有240萬的稅務損失,那麼我們就可以為這筆資產,額外多投保240萬的意外險或者是壽險,每年才花費幾千塊台幣就可以完成。

至於原本人身風險的轉移,這個本來就要配置意外險、壽險,跟資產的風險分散要另外處理。

資產配置在美國股市,會被假扣押嗎?

上述的投資美國股市指數型ETF,直接開戶美國券商是絕對不會被假扣押的,反而是在台灣的資產,不論是儲蓄險或者是透過銀行複委託,都有被假扣押的可能;直接開戶美國券商投資,該資產屬於美國,台灣的法律訴訟理論上是無法假扣押美國資產的,不過詳細假扣押問題還是要詢問相關律師,也不要問無良保險業務員。

信託功能怎麼辦?官司敗訴真的敢欠債不還嗎?

信託功能根本是假議題,官司訴訟敗訴定讞,還是趕快賠錢了事,人生還有很長,不可能破產欠債不還的。

況且信託也不見得能夠抵擋所有的債務問題:利用信託躲債?別傻了!

長年期儲蓄險最大的缺點就是資金鎖定期

使用美國指數型ETF比較沒有資金鎖定期的問題,就算是提前解約也不會有罰金,但是短期也是會承受價格波動的風險,但是這個主動權還是在客戶本身手上。

長年期儲蓄險的產品內容是什麼?你知道嗎?

你不知道產品內容是什麼?你為何購買?因為都被儲蓄險的外在假設功能所迷惑了,長年期儲蓄險的產品內容也是購買國外公司債券、政府債券、股票、房地產,本質上也是進行國外投資,所以無良保險業務員聲稱的國外投資很危險,只能呵呵。(詳細內容等待網友提供資料)

無良保險業務員連儲蓄險產品投資內容都不知道?要怎麼銷售?要怎麼打磨?只有在打磨行銷話術啦!保險業務員只是一直在保險法規繞圈圈,根本沒有面對儲蓄險的投資商品問題,該無良保險業務員先前也銷售很多投資型保單,就是沒有徹底了解保險商品的投資內容,只會在保險合約上面做文字遊戲,最後保險商品整個失敗,現在又故技重施,把客戶當下一個肥羊來試驗。

如果真的很愛儲蓄險,其實你可以自己打造儲蓄險商品內容

長年期儲蓄險商品資金配置很多政府公債、公司債、房地產、股票...,其實你自己就可以打造類似的產品組合,透過複委託或是直接開戶美國券商,就可以購買政府公債、公司債、房地產、股票...,不是我們喜歡推薦國外金融產品,實在是因為台灣金融產品太弱、太落後;再來是自己處理比較麻煩,很多人不願意克服,如果客戶個人願意拿出5%當作獎金(一年三十萬、二十年六百萬,獎金大概就是三十萬),我想很多人會願意幫你處理好,因為保險公司也是跟你收這麼多的行政費用與業務員獎金。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各行各業都有利益衝突的問題

醫師朋友們自己都知道,如果真的要銷售比較有利潤、比較安全的醫療產品,有時候也會不小心發生的,所以不要太天真的相信別人。

最簡單、最安全的做法是全程錄音

跟無良保險業務員諮詢過程、銷售說明過程、疑問澄清過程...,盡量全程錄音,避免有任何誤導的狀況,保留錄音檔案,將來理賠、解約有任何問題,才能夠有證據能夠佐證。

好多網紅醫師們聯名推薦某保險業務員呢?請問推薦醫師們自己都有買長年期儲蓄險嗎?

我對於他們介紹的其他產品沒有意見,唯一就是對長年期儲蓄險有意見,推薦的網紅醫師們很多不知道某保險業務員會推銷長年期儲蓄險,哎,就我側面瞭解,大部分的網紅醫師們也都沒有購買長年期儲蓄險。

所以譬如某人推薦某家餐廳吃過很不錯,記得問清楚是點了哪幾道菜?難免裡面也是會有地雷的。

鄉愿姑息,總有一天你自己的親友會中招

我吃飽沒事幹嘛一直妨礙保險業務員的生意,比較熟的朋友都知道,我自己的弟弟就是某T大醫院醫師,還有很多親友同學也都是醫師,之前也成功數次攔阻長年期儲蓄險的銷售;再說我自己老婆就曾經中坑購買長年期儲蓄險,好不容易從20年期改成10年期,剩下最後幾期繳完就解脫了,每年繳錢的時候都一肚子火。

感謝各位朋友回饋,繼續加碼

讓保險回歸保險、投資回歸投資

這句話是老生常談,保險最大的作用是分散風險,所以最好是保費拿不回來,因為這樣代表沒有事情發生,平平安安的最好,所以千萬不要靠保險賺錢,因為幾乎永遠算不贏保險公司的精算師。

市面上很多保險都是拿不回保費的,譬如車險、旅平險、火險、失竊險、醫責險...,這些保險都是比較純粹的保險,沒有發生狀況、保費就當作贊助其他人。

保全資產就是看風險來自何方?購買對應的保險,車禍風險就買車險,醫師也需要醫療保險,房貸要火災、地震險,醫療糾紛就是靠醫責險...。

拿得回本金的,大多是包含有投資成份在,所以保險產品是拿得回本金的,產品內容就是保險保障加上投資回報;譬如最簡單的意外還本壽險,就是定期意外壽險加上還本金投資,定期意外壽險是根據當年紀每人意外發生的機率,再加上每年的通膨率以及多一點點的利息報酬;然後保險公司利用客戶繳交的保費,去投資房地產、債券、股票...,來額外獲取保險公司的利潤。

所以會拿回本金、還本型的保險產品,等於是客戶借錢給保險公司去投資,客戶本身領取固定的利息報酬,承擔保險公司投資的風險,白話就是賺麵粉的利潤、承擔賣白粉的風險,所以非常不建議透過保險公司投資金融產品。

短期儲蓄險其實強迫儲蓄成分很高,投資成分很低,至少比較沒有時間鎖定期的壓力。至於投資型保險,根本就是包著糖衣的投資產品,跟投資基金、衍生商品沒什麼兩樣,根本不能算保險。

醫療糾紛最直接的風險分散就是醫責險,該科醫責險太貴怎麼辦?

舉例來說婦產科的醫責險就滿貴的,代表該科醫療糾紛的頻率很高、理賠金額高,所以醫責險的費用高,至於該科的風險到底高還是低?我想醫師本人自己應該最清楚;某婦產科朋友分享她的醫師之路,她盡量規劃多做婦科、少做產科,透過新技術的學習、開發,可以增加婦科病人,這樣相對之下就會減少醫療風險,雖然醫責險的費率不會降低(因為保險公司只看科別、不清楚手術內容),但是醫師本人確實減少了醫療風險。

反過來說,如果你的科別風險很高,代表診斷治療收入需要含有很高的風險溢酬,就像美國醫師也會有被告的風險,可是美國醫師收入很高、收費很貴,代表著這些收費未來就有包含訴訟賠償費用;所以台灣醫師一定要捨得提高收費,特別是風險高的治療,然後額外的收費收入就當作未來事故發生的理賠預備金,如果醫師捨不得對病人收錢,就是等於自掏腰包做善事,醫療糾紛是一定會有的,不要期待法院會保護醫師;再不然就是防禦性治療,其實我很不想說這個,但是在目前健保制度下,只會有越來越多的醫師採取防禦性治療,用保守、責任小的方式治療,這個實在是全體台灣人的損失,代表我們使用越來越沒有效率的醫療制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鄭正一老師殘扶險課程心得筆記三:殘扶險對於我的家人長輩有極大的幫助,相信 對你們也有

奇美博物館,來台南必看,動物廳導覽資料準備

給錢才是真愛,我如何評估付費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