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產業分析師之原來都是販賣資訊落差

由於大詩人厚顏無恥地想要回台大投資社分享,可能剛好在校學弟妹也有在發落大詩人,所以特地指定這個題目,分享當產業分析師的經驗以及為什麼加入與退出...

一、為什麼加入產業分析師?

當我分別工作經歷過台積電、友達兩兆雙星的工程師之後,未滿三十歲的我,想說既然都這樣豁出去了,特別想知道我除了工程師之外,還可以找到怎麼樣的工作?

面試最困難的部分,覺得是翻譯科技新聞的英文文章,文章裡面會稍微提到技術、產品、公司...,不是很艱深,但是平常要有涉略,寫起來才不會差太遠。至於個人學經歷,也是重要參考指標,學歷越好、一線公司工作經驗,當然越容易錄取,因為公司就是以產業分析師作為門面,學經歷漂亮好說嘴。


再來是個人的準備,其實我沒有特別準備面試,但是因為我從國中開始就幾乎天天看報紙、晚報,而且是從第一頁頭版看到最後一頁財經版,所以科技業的公司雖然很多,但是我幾乎也都知道是做什麼的,或者是產業鍊、供應鏈是怎麼樣的情況,這個很難假裝、也很難短時間速成,台灣市場最大的還是兩個題目:半導體、光電,當然其他題目也有,譬如說遊戲產業、汽車產業、太陽能產業...不同產業真的落差很大。

產業分析師大概是理工背景人士,跨界金融業的最好選擇之一,需要專業背景,而且不需要直接背業績,間接也都是需要,譬如會員想了解某方面的資訊,業務會請你幫忙研究資料回復,但是總是比理專、營業員、業務員來得好,不用第一線直接拼業績,但是人與人的互動還是非常頻繁,平常除了網路搜尋資料之外,現實社會中要搜集資訊,就要參加研討會、法說會、論壇,不然就是要拜訪公司、以前同事、媒體記者,很耗費口舌、體力、腦力的,根本就是口語資訊的搬運工。

二、產業分析師的經驗

講完個人的部分,我試著說明這個產業是怎麼運作的,不過因為也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可能跟現況有些差距。

產業分析最重要的是產業數據,台灣由於是小市場、小國家、小公司,所以能夠搜集的市場數據非常有限,譬如美國、中國、歐洲...市場的手機銷售數據,就很有參考價值,會有資料收集的公司,長期跟販賣通路購買銷售數據,這個會有很明細的型號、數量、日期...,對照手機公司也會有營收報告,可是只有概略數字,而且會有時間落差;台灣之前有搜集數據的,大概就是DRAM價錢、產銷數據,這些數據由於台灣本身就有不少公司有實際需求,所以會有這樣的市場,不然台灣實在沒有足夠的市場投入廣泛、長期的數據追蹤。

產業分析沒有上述的第一手數字,就只能靠第二手的解說、闡述、唬爛,反正每家的報告出來,數字都不會一模一樣,也不敢差距太多,因為差距太多的反而要解釋為什麼。

產業分析就是賣資訊落差。

公司(產業研究所)就是花薪水請研究員來累積資訊,所以研究員原本的知識之外,就是在花時間、花精神研究特殊領域的資訊,資訊累積的好,就可以販賣很多次,譬如有陣子流行韓國,不論是韓國科技或者是韓國流行文化,負責該領域的研究員就是韓語系畢業的,累積相關的資訊除了可以提供科技公司之外,也可以承接政府的專案。

科技產業的數據,可以作為上市公司IPO的資料報告,也可以作為投資分析建議,販賣資訊落差之餘,也要從事資訊變現,變現的關鍵在於出乎意料,也還是回到資訊要有落差。

大部分的公司都是有好事、好消息才會特別公告,普通的狀況就是維持狀況,壞消息更是需要低調的發佈,所以,好公司的好消息幾乎是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也都反映在現實股票市場,所以很多想要出名的研究員、分析師都很愛放砲,而且愛砲大公司,首選當然就是台積電,張爺爺的法說會都是說英文的,所以有心想要放炮的人,記得先把英文練好,然後一邊放炮要記得一邊紀錄,將來才能夠吹噓自己在某年某月某日放炮成功,預言準確。

可是殊不知,大部分的人都是胡亂放砲,十次根本沒有準過一次,反正不準也沒有人記得。就類似很多人很喜歡預測股市泡沫,幾乎每月、每週都有人提,像是金融海嘯,很多人根本提了好幾年,終於被他等到發生了,然後終於可以來說嘴了,其實實務上根本沒有太大意義。

金融產業經過長期演化,從數據收集、研究報告、創投、私募基金、股票基金...都是一連串的相關企業,要能夠擁有第一手的資訊非常不容易,或者是要擁有落差非常大的資訊也很不容易,模擬劇情可以參考Netflix影集:金融戰爭。

上述金融集團如果可以內部自行研究、獲利,根本就不需要對外募集業務,但是就是無法獨立運作的很好,所以要對外銷售業務;如果又單純只靠投資數據,似乎無法吸引投資人,於是大部分的金融集團,著重的重點就是提供尊榮感,高級辦公室、西裝筆挺、緊身套裝、滿口金融術語的專業人員,一對一的VIP服務,投資到了最後往往都是走味的咖啡。

三、為什麼退出產業分析師?

在做產業分析師的時候,我手邊也有一點點的資金,所以身兼個人基金經理人,經過一年多的操盤,我發現自己在個股的投資成績,有如雞肋一般的不堪,所以並不如外界想像的,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可以賺到薪水、賺到投資,反而對比我在當工程師的百萬年薪起薪,我在金融界的起薪是腰斬再腰斬,這麼低的薪水會讓我反思,我真的要繼續全力拼鬥幾年嗎?我真的可以在產業分析這個領域,找到我的天地嗎?我是整個資訊落差樓梯的其中一個小小台階,這樣的資訊落差無法及時、準確地反映在股票市場,投資工具上,會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還缺少了什麼?

於是每天撰寫產業報告之餘,我也自行進修技術分析、財務報表、基本分析,試圖認識各門各派的投資方式,想不到路越繞越遠,越是尋找不到投資聖杯。

於是我再次回到台積電當工程師,持續工作累積薪資收入,唯一累積的好習慣,是在下班之後持續閱讀財經領域的書籍,並且對照自己過去密集投入的經驗,還好人生都是靠著持續的積累,最終還是依靠著ETF邁向成功之路。



留言

Unknown寫道…
你好,請問非產業分析師的普通人也能去拜訪公司為自已股票投資做功課嗎?
大詩人寫道…
大部分是不行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鄭正一老師殘扶險課程心得筆記三:殘扶險對於我的家人長輩有極大的幫助,相信 對你們也有

奇美博物館,來台南必看,動物廳導覽資料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