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活著的剛需也是避險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並不是風險本身,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冒險。

在開始前先討論買屋、租屋的問題,因為可能有人可以忽視風險,但是幾乎沒有人不在意房屋的問題。

其實買屋、租屋差異沒有那麼大,但是有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的需求,差異很大,如果以租屋而言,大多會務實面對自己的需求,而且錯誤修正容易、快速,如果你是單身、未婚,大部分是租個套房,最多是租個一房一廳帶個小廚房就很棒,即便有未入學的小孩,也大多可以負荷,所以出社會工作的新鮮人,十年之內的需求都可以滿足。



所以如果首次購屋的考量,也是根據上述的需求,基本上負擔的壓力並不會太大,我自己就是這樣決定購入一房一廳的,但是我遇到太多人首次購屋的產品,都是三房以上或是超過30坪,主臥室、書房、小孩房、長輩房、佛堂,一堆根本用不到的空間來堆置雜物、生灰塵,其實小孩需要用到自己單獨一個房間大概只有十年左右(8歲到18歲),這樣的購屋決定往往帶來沈重的負擔,加上房地產轉手不容易,所以非常容易造成人生、工作的沈重負擔,除非購屋可以避免考慮房價因素,小漲小跌不要再過在意,盡量以自身使用需求作為考量,才能夠避免掉入投資套牢的大坑。

再來針對這次分享的醫療保障保險,終身跟定期的差異,我也認為差異不是很大,重點是否能夠針對個人實際需求,像是最簡單的住院日額,一般上班族日薪一千左右,那麼幹嘛投保高額到住院日額五千?沒有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種瀉藥,就跟沒有百萬年收的老是要買千萬豪宅一樣,自己挖坑給自己跳。

再來是最近很流行的長照議題,每個月要花三萬請外勞瑪麗雅照顧,結果自己每個月工作收入都不到三萬,你是憑什麼請瑪麗雅來照顧?大概自己去澳洲做瑪麗雅還差不多。

再來是產品內容,過去十年、二十年前的保險產品,跟最近三年的保險產品,當然差異很大,現在就連實體產品、公司、企業變化都很大的,很多二十年前的實體產品都不見了,甚至連公司都倒閉了,你怎麼期待爸媽買給你的保險,還能確實地符合自己的需求呢?

當然是要根據現在的醫療服務,來重新尋求適合的商業醫療保險,其實光是健保制度,回推十年、二十年前,又有多少醫師、小診所、大醫院能夠預測健保的影響,以及帶來的改變,光以住院日額為例子,現在就算是教學醫院也受不了長期住院,大部分住個三天就趕你出院,日額就算五千、一萬,也理賠不了多少錢。

還有醫療保障擔心的就是理賠爭議,癌症、手術、病名、期別到底怎樣才知道有沒有理賠?我相信很多人都存在著認知落差,投保的時候什麼都有陪,理賠申請的時候才知道什麼都沒賠。另外醫療技術進步,或是病床成本太超,越來越多治療是不需要住院?理賠金額的多寡還是依照住院天數?

最後的最後,保險公司都是有在精算的,年齡大保費高,職業危險保費高,保障多保費高,保證領回、保證保費高,有體況根本不讓你保,結論是要靠保險賺錢根本太困難,當作基本避險剛需就可以。

最後再來回顧李笑來老師的金句:聽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後自己做決定。自己為自己的人生風險負責。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鄭正一老師殘扶險課程心得筆記三:殘扶險對於我的家人長輩有極大的幫助,相信 對你們也有

奇美博物館,來台南必看,動物廳導覽資料準備

給錢才是真愛,我如何評估付費課程?